水稻達人-吳金地

2023-04-01

       吳金地先生今年75歲,年輕時是在政府部門建設工程處工作,到目前為止,種稻是他的副業。種植水稻已超過50年,目前擔任大安水稻產銷班第一班的班長。吳金地表示:「我固定在國曆2月28日插秧,7月上旬可收成,一年就收一次,但每年都會種稻。」目前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針對稻作制定了一系列相關規範,例如稻田必須要在一段時間內改種水稻以外的作物,或是種植綠肥、景觀植物,這樣的做法除了可以增加土壤肥沃度以及維持稻米供需平衡,還能增加水資源利用效率。
       然而,吳金地為什麼可以年年種植稻米呢?因為吳金地加入了產銷履歷的行列,前述有關稻作的規定有個但書:「取得有機、友善耕作或產銷履歷驗證者不受限制。」取得產銷履歷的過程,本身就需要經過重重檢驗,從水質、土壤到後續稻米的品質、是否有藥物殘留問題等等,各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員把關。稻作限制是為了防止因頻繁的種植,導致土壤肥力流失、病蟲害累積等等,而避免農民必須使用更多肥料和農藥這樣的惡性循環。然而擁有產銷履歷的同時,這些問題也不復存在了。
        吳金地也大方分享安全無毒的養地方法:「乾癟的稻穀可以做成有機肥料、禾稈發酵後可以用來殺死大部分的病蟲害。」這樣的做法耗時又耗力,禾稈不是直接使用,而是必須經過一道道工序,灑水、發酵後一層層灑進土裡,透過禾稈腐熟過程產生的高溫,達到消滅病蟲害的效果。因此,吳金地帶著自嘲的語氣說:「省下了小錢,卻必須花更多工資請人!」
病蟲害的問題能解決,老天爺願不願意幫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吳金地回憶起去年全臺飽受乾旱之苦的時候:「灌溉水源只能抽井水或地上水,會影響稻苗生長的福壽螺增加很多,更因為周遭農地缺水停耕,麻雀、老鼠都跑來吃農作物,連水鴨也來搞破壞。」天氣這種不可控因素主宰著稻米收成的好壞,天災造成的農損固然無法避免,但天助自助者,如果平時能腳踏實地耕耘這片土地,一定會比別人有更多機會得以收穫甜美的果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