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達人-葉進順

2023-04-01

       今年72歲的葉進順先生,是水稻產銷第一班的成員。以前葉進順在隸屬大安區農會的肉品市場工作,在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影響下,他利用肉品市場工作賺的錢,購買農地進行種植。清早忙農活,下午到市場上班,這樣辛勤地工作讓葉進順自民國75年起至今,陸陸續續購入一甲三分地。
       葉進順的一整年「農民行事曆」從節氣驚蟄開始,進行第一期稻作插秧,經過120天能收成。第一期稻米收割時,會留下部分的稻頭,也就是俗稱的「留頭」,讓它們繼續生長約130天,即為第二期稻作。這樣的作法可以省下一次插秧的成本和時間,但「再生稻」品質較差,收購價格當然也會因此降低。因此在種植第二期稻作時,會空出部分田地來種植地瓜等經濟作物,除了可以彌補第二期稻作收益較低的部分,地瓜後剩下的葉類和其他部位,也成了現成又天然的肥料。
       農會水稻產銷班扮演的角色,是與農民簽訂契作合約,以較好的價錢收購稻米,進行後續的包裝與行銷,保障農民生計。葉進順表示:「農會一甲地收購2000公斤,60公斤公定價1560元,但超過2000公斤的部分,就要自己想辦法賣出去。」另外,農會收購稻米非常注重品質,他們會對農民上繳的稻米進行檢驗,例如米的硬度、是否有農藥殘留等。依據葉進順的說法,上繳的稻米經過檢驗後,扣掉品質較為不佳的部分,大概只能留下75%左右。這樣去蕪存菁的收購流程,能確保每一位消費者在農會購買的百米,都是最優質的。
       務農從來就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,即使種稻米的過程已幾乎全面機械化,但要種出優質的稻米,仍然需要付出許多心力。正如葉進順所說:「想把稻米種好,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,就是一步一腳印。巡田要巡得勤、雜草要努力除、施肥要定時定量,不能投機取巧。」在大安這塊土地上的農民們,都是像葉進順這樣一步一腳印,為我們的「盤中飧」,揮灑著他們的汗水。